重点关注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重点关注 >

河南工大创作基地:创新方式方法 做到抗疫与创作两不误

2021-04-30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国人的生活节奏。举国百姓居家隔离,停工停学同心抗疫。“何时复工复学”成为一个未解数。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媒体创作基地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因此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2020年的科普之声音频节目录制工作该如何进行?


  以往节目录制都是同学们成立节目小组,共同探讨选题策划,再由两名同学在专业录音教室完成节目干音录制,经由老师审听、修改、再审听,最后交与后期组的同学进行节目包装。成熟完善的节目制作流程使得同学们可以高质高效地如期完成每一期节目。


  可是疫情当前,团队成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开学复学遥遥无期,但科普之声的录制任务不能落下。大考之下,方显本色。当此两难之际,河南工大创作基地的师生们精心筹划思谋良策,力保制作任务有序推进。


  第一,强化管理,多策并举。


  自2019年年初,河南工大创作基地就对节目创作进行了全面的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由学院领导总负责,项目负责人全面跟进,指导老师一线指导;同时制定三级审核制度,层层把关,分级负责。虽然疫情期间节目创作困难重重,但对节目质量标准决不“放水”。为此,学院领导和老师不断深入了解团队成员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重申节目创作要克服困难,务求“保质保量”。


  为了稳队伍、保质量、鼓干劲,除正常发放劳务费之外,还从全年作品中评选出四期优秀节目,对创作人员予以奖励。同时,给予表现突出的团队成员进修学习的机会。


  第二,持续培训,提升水平。


  2019年以来,学院始终坚持对创作人员的定期培训,以培训促进创作,针对创作需要开展培训。指导老师每周组织创作人员开业务培训交流会,内容包括听评典型节目(包括优秀的和需改进的)、修改节目、节目创作理论讲解、集体创作等。疫情期间,利用网课,培训工作从没有间断。


  河南工大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业务带头人。指导老师培训指定的成员审核节目的原则、方式方法,带领学生审听节目。通过学习审听节目,找差距,补短板;挖技巧,强基础。梳理总结节目创作规律,创新完善创作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对创作的认识,提升了业务技能,初步打造了一支工作积极、水平过硬的节目创作队伍。一年多的培训在疫情期间的作用彰显,通过培训主导、带头人引领,节目创作稳步推进,截至6月底,已完成年度创作任务的60%。


  第三,云端交流,创新机制。


  面对新冠疫情,河南工大适时地探索出了一套全新的创作方式,充分利用微信、钉钉会议、腾讯会议等社交媒体进行特殊的“云”创作。


  在选题策划阶段,同学们组织成立文案脚本制作组,专门负责科普之声前期选题,文案的搜集整理,脚本的撰写等工作。小组长召集线上讨论会,确保选题的适用性、科学性、规范性,大多数文案脚本送审一次性通过。


  和以往录制不同的是,在学校大家可以在专业的录音教室完成录制,而同学们现在只能在家里录节目,势必导致在录制时两位主播“语句的衔接不自然”,“交流时的对象感不强”,“录制时双方的声学环境不统一”等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录制组的同学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线上对稿,一起讨论节目录制当中的一些情景设计,并多次模拟录制,尽量做到双方情绪、基调、语气的统一。另外,为了保证节目后期的听感,录制双方还要多次试音,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尽量保证声学环境的一致,比如录制时距离话筒的远近,房间空间感对声音的影响,环境底噪等。


  录制工作完成后的后期工作,需要把双方录制人员的干音按对话交流节奏一句一句“拼”在一起。起初由于“拼接”合成的经验不足,经常会出现两人衔接的部分过长,违背自然交流的规律,影响听感的问题。负责后期组的组长就会更加认真听审,直到找出所有能够发现的问题,即使很容易被忽略的细小瑕疵也不放过。


  第四,多维培养,真诚关怀。


  河南工大创作基地除了对“科普之声”的创作严格要求外,还非常注重对团队成员的多维度培养,积极鼓励同学们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参加科普创作大赛,组织科普创作交流等。


  疫情期间,学院领导和老师大量倾注了对创作团队成员的人文关怀。当指导老师了解到有同学因为长时间封闭在家,开始出现抑郁情绪时,经常打电话沟通开导,在节目创作的过程中化解学生的抑郁情绪,通过专业上的成就感、师生交流的亲切感,发挥“移情”作用,转移注意力,强化关注点,让同学们振奋精神,重拾信心,出色地完成了规定的创作任务。